服务热线:4000-199-985
第2导师提供在线1对1及在线班课的论文写作辅导培训。含1对1论文辅导课、写作录播课、学术启蒙课等,采用1对1真人在线互动教学形式,利用电脑、手机及ipad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的提供专属课程。以下是一篇文学硕士论文范文,希望对您的硕士论文写作有一定的帮助。
摘要:《痕》这组作品是对中国女性剖腹产现状的白描,以客观冷静的态度贯穿始终,在对女性身体的社会文化意义进行探究的同时,对国内外重要摄影师或具有影响力的摄影作品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总结并创新进而开始的“文献摄影”创作。本组作品的创作全过程并不是起始于拍摄,也不是终止于拍摄。在创作之初对中国剖腹产现状研究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学习整理,进行了长时间的拍摄准备并寻找被拍摄者,而后与被拍摄者进行了深入的面对面沟通与采访,在与被摄者达成默契和心理认同后进行拍摄。最后,在作品展现上运用图片、音频、文字多种方式进行综合呈现,力求拉近观者与被观者、事件与旁观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距离,以期引出全社会对此现象更多的关注与思考。女性的身体在摄影作品中曝露和呈现在国内一直以来多少有所禁忌,对女性身体的关照也大多数集中在柔与美之中,人们往往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露骨与直视往往成为创作中的最大障碍。这组作品采用文献摄影的方式,使得观者和被观者都处于强烈的心理冲击下,是作品与读者的交流,也是被摄者与观者的亲密接触。
第一章 文献摄影《痕》的前期创作构思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及现状
同一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受文化信仰、社会习俗、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同等因素影响剖腹产率差异很大。不同的时代、同一国家或地区剖腹产率的变化也有其客观规律。
在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剖腹产手术实施率很低,主要受医疗技术和社会接受程度所限,基本维持在 5%以下。这之后到 70 年代这一时期呈现明显和较快速的增长,剖腹产手术的成功率的提升和副作用的减少消除了人们的疑虑,手术生产开始被普遍接受,80 年代中期到达高峰的 20%左右,在美国各大医疗机构有很长一段时间甚至高于 20%.随着相关法案和社会观念的改变,欧洲各国的剖腹产比率开始下降,80 年代后期回落至 10%左右,最高不超过 15%.90年代之后,剖腹产比率在美国也下降到较为合理的水平,约为 15%-20%,在日本该比率甚至下降至 10%以下。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生活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各大医院的剖腹产手术由于已经发展为成熟、风险低并且经济上容易被百姓接受的手术,呈现出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剖腹产比率一直在不断攀升,从 90 年代低于 20%到如今的 50%以上,少数省份和个别地区甚至到达 60%.这是个惊人的比率,而且还在上升,并未到达一个稳定的状态,更不用说下降的趋势了。但是从发展趋势上看,可以预见的是剖腹产比率随着社会发展也会有与发达国家相似的演变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和专业机构的调查显示,除发达国家外,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剖腹产比率是过高的并且处于上升态势,世卫组织提出:世界各国的剖腹产比率要控制到 15%以内,并在世界范围内做了很多积极的努力和尝试。
多年来剖腹产比例在中国持续攀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产科指征(胎儿与孕妇两方面)以外,剖腹产还受社会经济、文化、医疗科技手段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因素已经成为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例如:中国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之后,每个家庭只能生一个孩子,所以就少了生第二个孩子的意愿和负担,为了独生子女的质量,不惜一切代价。这样也会导致女性生育年轻不断升高,从而剖腹产的使用率便大大增加。除了剖腹产率的居高不下本身值得深思,由此还带来了其他一系列问题。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 2014 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半年内,有 30 万对以上的夫妻提出再育申请,然而,对各大一线城市的调查发现,很多符合再生育政策条件的女性由于已经进行过剖腹产手术,却已不具备再生育的生理条件。
拍摄这一组文献摄影,主要就是为了让大众更多的看到有分娩经历的年轻女性在美丽的外表下还有一道很无奈却必须要接受的疤痕。让大众思考,当今这个现象为何如此普遍,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如今这一道疤痕成为了有经历生产的年轻女性的印迹。
1.2 选题的调研
1.2.1 “文献摄影”概念梳理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单词最早出现在西方《社会记录摄影》一书中,国内早期摄影刊物《国际摄影》中翻译为“文献摄影”,译者为毛众役先生,主张该译法的还有华裔摄影家李元先生。而最终被大家广为认知的“纪实摄影”的中文概念其实也是出自该单词。后来“纪实摄影”这个词组和概念的引进译定者林少忠先生与文化部电影研究的翻译王慧敏一起商量,认为翻译成“文献摄影”、“记录摄影”但都带有搞科研“档案摄影”的感觉。后来经讨论,对应中国有“纪实文学”,便翻成“纪实摄影”.翻译成“纪实”在概念上既有中国历史上文人士大夫传统的精神有联系,又不缺失西方现实主义的关联。2009 年,林少忠先生更新了当时的翻法应该是“社会记录摄影”,这样更新后的翻译才更贴切原文本意。
“文献摄影”是最接近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这个英文词组本意的一种解释之一,“纪实摄影”仅中国特色的奇特概念,在引用转译的过程中,被我国的大文化背景所异化。
1.2.2 文献摄影的基本社会功能
反映某一历史事件真实客观的状况,具有参考和考究性,是文献摄影的基本意义。文献摄影还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会让观者对作品的思考进而产生一种与自己或者与历史的共鸣。最初,这一概念的产生与美国经济危机有关。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社会有大量的工人、小商贩等破产失业。于是政府出钱雇佣职业摄影师参与社会调研,记录自然灾害和社会危机,以影像作为证据以及档案材料,进而为政府出台法规、政策提供基本事实依据和参考材料,这其中就有美国的 FSA计划和被大家广为认知的路易斯·海因以及沃克·伊文思。他们拍摄的童工、农民以及普通大众的生存状态是最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后来在类型摄影中被广为传播。这些“证据摄影”的底片数量达到了近30万张,“Documentary Photography”的本意其实也由此可见。曾经史上最大的专门摄影项目留给了我们珍贵的文献资料,甚至也可以说成就了类型摄影的一个门类,扩大了“DocumentaryPhotography”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文献摄影最重要的意义便是记录下某一个历史点持续发生的特定历史事件,对于相对普遍的某一种社会现象进行客观冷静的记录,然后整理保存。这种摄影方式是受到尊重和欣赏的,这样的作品是受到社会关注与思考的,而非我所看到的学习的那些“纪实摄影”,披着真实客观的外衣,主观意识的实用、宣传有目的的信息传播才是它的实质,并不是全方位的、系统性的深刻反映社会现象。
1.2.3 文献摄影作品分析研究
路易斯·海因的摄影作品,几乎都和工人的生活状况有关,他一生在为劳动阶级拍照。他曾担任美国童工委员会的调查员,一战后他主要在欧洲工作,拍摄红十字会的救灾活动,美国大萧条后,他又转战美国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南部地区,记录了田纳西州当时的工人、农民的生存状况,为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为当局进行水道建、改善设施设提供了依据和参考。毫不夸张的说,他的拍摄、他的摄影作品最真实、客观的记录了美国大危机时代的一个缩影,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社会学意义。
沃克·伊文思也是 FSA 计划的一员。可能不同于其他同时期的 FSA 成员,他往往更乐意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拍摄,而不是完全的去完成任务。尽管如此,伊文思的作品却是最具客观视角和最具理性的。他在拍摄的时候极其注重客观的记录和各种关系的还原,极力避免“美好”的构图或具有冲击力的画面感,这样的拍摄反而形成了他最独特的冷静风格和个人标签。冷静的记录、冷静的细节刻画反而使得画面中的事物超越了被记录的事实而带有了观念的述说。他的照片看上去,让人感到平淡。他作品就是这样体现了文献摄影的客观冷静本质意义,反应这个历史点的社会萧条的现实,并不加以粉饰。
罗伯特·卡帕是 20 世纪着名的战地摄影师。没有谁像他一样离死亡那么的近,他到过多个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战场:西班牙内战,二战的欧洲、中国、北非,阿以战争,印度支那战争、越南战争。诺曼底、巴黎、柏林、阿尔及尔都是他的战场。没有他的镜头,战后的人们也不会离战场如此的近。由此可以看出他拍摄的题材性专一,影像获取难度大,具有文献摄影非常典型的历史考究性。
通过以上的“文献摄影”作品的分析,可以发现,“文献摄影”并不纯粹是单纯的“事件”记录,往往是具有社会学性质的社会意义拍摄,保持了记录的真实性、客观性、参考性和历史性。
第二章 《痕》的摄影创作阐述
2.1 创作动机
我作为一名八零后,至今还没走出校园,但是周围好多女性亲戚朋都已经结婚生子。慢慢的,发现自己的朋友圈里越来越多的秀恩爱照,结婚照,孩子百岁照……随后坐到一起聊天,更多谈及到的也是孩子家庭,发现很多新生儿是选择的剖腹产。即将走出校园,我也到了这样结婚生子的年龄,同时,作为一名女性摄影师,对女性生育现象有一些感触,相比男性摄影师拍女性身体也有一定优势,于是有了拍摄女性剖腹产这个题材的想法。剖腹产这个题材不仅涉及到女性对自我身体的控制状况,也涉及我国剖腹产率居高不下这样一个社会问题。而使用摄影的表达方式来反映当今女性剖腹产现象的作品,或有非常强烈的主观色彩,或过度艺术化而削弱了事件本身的意义,都没有完整的把该现象系统的呈现出来。因此,为了客观反映该现象、留给观者对剖腹产事件更多的思考空间,本着不代替观者思考的原则,创新性的使用文献摄影方式成为了这组作品创作实施的必然选择。
2.2 相关专题理论研究与借鉴
这是一组关于当代女性身体的文献摄影,女性身体不仅是自然界中的存在物这样简单,其特殊性也是近代女权运动中发起的原因之一。因此想利用文献性的表现方式传递给观看者更多的信息,让人们了解女性身体上的疤痕是自己或者自身周围因素所被迫选择的通过这组作品真实地反应当代女性是否对自己的生育、身体具有控制权。
国内女性身体摄影题材的分析:陈羚羊的《十二花月》系列通过女性月经期间关于血的美化,经过后与十二种花相结合,更加个性化的将女性的柔美呈现成十二幅画,这是将女性物化的一种手法,像是中国文学中的拟物,追求意境。
崔岫闻的《洗手间》是以窥视的方式,纪录片表现风格的“外衣”展示夜总会女性生活状态的,这是一组批判现实的代表作品。作者拍这组题材时,正处于九十年代末中国社会的转型期,性交易女在洗手间这样一个封闭又性别特征明确的空间里,又不知道在窥视的情况下,自我流露于装扮显得那么震撼。此创作手法带有明显的批判性进行表现,洗手间镜子里的空间让人看起来既虚幻又真实,作品意在追求看似一种残酷的真实性。国外女性身体摄影题材的分析:
在意大利摄影师克劳德·安德列尼的女性系列作品中,女性平滑的肌肤从粗糙的、零乱的、灰暗的、迷雾般的背景中浮出,隆起的腹部,丰满的双乳占据画面的中心,充满了柔媚之美。但细看之下会发现,女性的面部被隐匿,它们要么被置于画面之外,要么被头发、纱巾、面具遮挡起来。作品呈现的不是某个体的身体,而是抽象的、泛指的女人身体,迷雾般的背景使女性躯体散发出不确定的、深邃的、未知的气氛,造成强烈的疏离感,暗示出对女性的探询。
美国摄影师唐娜·费拉多由于一次偶然机会,她亲眼目睹了家庭暴力的场面,从此,她开始走访不同的家庭、医院甚至警察局,拍摄了大量反映家庭暴力的镜头,并且把摄影变成女性主义事业的一部分。1991 年她编辑出版了《与敌共生》,希望鼓励那些受到虐待的女性们勇敢地离开自己的丈夫,寻找新的生活。她把摄影与争取女性权益的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她的作品来传达这种社会责任感。
通过对以上作品进行研究,这些女性摄影题材都有自己的表现语言,同时摄影师的态度立场也非常明确,与真正意义上“文献摄影”的表现手法不同。这类摄影作品或有进行了后期创作,或有要表达某种情感,这需要画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其中各种创意元素也强调了作者的主观意识与社会责任。
2.3《痕》作品的创新点
通过相关作品的阅读与分析,并没有关于女性剖腹产的文献摄影作品。大部分关于女性身体摄影的作品或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或是有强烈的艺术性、商业性,而剖腹产血淋淋的画面更是不宜用直接的画面来表达。文献摄影的本质属性切合本题的立意,且阅读大量的文献摄影后也没有与剖腹产选题直接相关的作品。
本组作品使用丰富、客观的呈现方式。通过采访录音、收集资料、整理文字等丰富的文献内容,让观者在视觉、听觉多方面理解作品。通过文献性的表现手法表现当代女性有分娩经历的身体,虽然整组画面都带有疤痕,但并不是传达给观看者难受难看的感觉,更想让观看者看到这组作品能有一些思考。不仅仅认识到被传统禁锢的柔美的女性身体,还要看到柔弱的年轻女性身体上的时代性疤痕。摄影文献是有这个时代感的例子, 会比理论依据、美学原则都表达得明确、彻底。
2.4 创作构思及实施过程
通过与被拍摄者以及其家属的交流,经的认可完成这一组文献摄影。使得整组作品的真实性能打动观看者的内心,更多的信息提供给观看者,让人思考女性身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并非是女性自身可以控制的。拍摄过程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难点在于与符合条件的一个个被拍摄者交流沟通,并让被拍摄者同意赤裸裸的面对镜头,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构思已经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开始找符合要求的被拍摄者,从自身周围的亲戚朋友找起。不断地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周围的人,比如我的母亲,她并没有经历剖腹产,她理解了我的想法后就会积极的帮助我与她知道的符合本作品拍摄条件的人沟通交流。这样就不仅仅是凭借我一己之力,慢慢的,理解我想法的人越来越多。同意被拍摄的母亲,也会帮助我继续寻找另外的剖腹产女性,并一起与其沟通。当然,并非所有的被拍摄者同意被拍,她们会顾虑很多。比如家里的长辈在家,或许长辈不会阻止我拍摄,但是我走以后,会引起不必要的家庭矛盾。
比如自己的丈夫不同意,觉得自己的妻子身体就这样被暴露,也是十分不能理解的。
拍摄的难度不但体现在难以说通被拍摄者,还有拍摄条件的艰难。走进每个被拍摄者的生活环境,实属不易,为了能高效的拍摄到自己想要的画面就要做好多准备。当我打开包准备撑开三脚架,加上机顶闪光灯时,她们又会出现顾虑的情况。有的会说:不就是一张照片吗?至于这么麻烦?不拍了行吗?本组照片全是室内拍摄,室内光线差,周围背景杂乱。在布置拍摄环境的时候就要坚持最本质的的文献摄影原则--真实、不造作、不修饰,但是也要有一定的图片质量,所以光线控制也是一大难题。虽然已经有了整体面貌,但还不够完整,在与导师和同学的交流与沟通后,继续进行技术细节的调整,包括构图、用光、影调、逻辑关联、主次关系、后期工艺、图片品质、摄影语言传达的准确度等等。
第三章 《痕》的作品呈现
3.1 创新的作品呈现方式
让被拍摄女性脱下衣服面对镜头对摄影师来说是个困难,对被拍摄者更是困难。与符合条件的被拍摄者反复交流沟通,说明来意、消除恐惧、拉近距离,让被拍摄者同意赤裸裸的面对镜头,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这比想象中要难得多。
整个拍摄过程中都要与被拍摄者以及家属交流,经认可完成拍摄。这样才能以真实性打动观看者的内心,传递更多的信息给观者。且不论生育,哪怕是自己的身体上的一道疤痕,也未必是女性自身可以做主想拍就拍的。可想而知,女性身体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最后呈现的效果:
图片:一组,8 对母子共 16 幅。所有人物取景都在家中或工作环境中,并着平时生活的服装,作为家庭经济文化背景的交代。母亲的景别为中近景,只是裁去唇以上画面,一是为了保护被摄者隐私,二是主要是为了展示产后的疤痕;采用黑白画面,以黑白的影调和纹理进行客观交待,避免色彩介入喧宾夺主。儿童的景别为中景半身像,彩色画面,呼应儿童的性格和身体特质,记录更多的信息。
声音:对应每张母亲的照片,共 8 段音频,都是我与被拍摄对象的现场交流谈话录音,未经删减和加工,部分段落也使用方言进行沟通。
文字:根据采访、谈话整理而成的被拍摄对象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信息。也是每张作品的说明性文字。
展览环境中:母亲的图片尺寸为 50*50cm ,布置于正上方。儿童的图片尺寸为 20*20cm ,置于左下方。文字说明卡片置于右下角,音频播放器放置于文字上方。由 8 小组作品组成全套作品。我与以上图片的被拍摄者都进行了交流,并进行录音。每组都对应着有音频内容,解释了个人选择剖腹产的原因,还又介绍了自己认识的产妇,大约 90%的产妇都是剖腹产。有的觉得剖腹产不疼没什么感觉,所以剖腹产也没什么不可以。
有的是医生和亲人建议剖腹产,由于自己医学知识的缺乏也就听从大家的意见。
当我询问想不想再生一个的时候,她们的回答也大多数是不想再生。听她们如果想再生第二个,顺产的可能很小,二次剖腹的话需要把肚子上那块有疤的皮重新切去,然后再进行缝合。以上进行采访的这些产妇,个人意愿都是为了腹中的胎儿考虑,女性的身体承载着太多不由自主。
3.2 作品的实展回馈
作品初次亮相在国内最具影响力影展之一的平遥国际摄影节上,获得了一致好评,在观展人群中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报纸、电视、网络相继报道。之后在收到了北京、济南等地的重要影展和画廊、影廊的展览邀请,作品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与高度评价,伴随着网络宣传与转载,作品相继在各大专业网站和门户网登载,在网民中也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尽管对剖腹产现象本身几乎人人都有各自的解读,没有一个共同认可的评判标准或结论,但对这组作品本身并没有不解或非议的产生,达到了作品最开始的创作目的--引发人们的思考。
结语
这组文献性质的影像,并不想表明什么,也无意批判什么,用影像客观记录的本质属性,诉说中国女性生育现状。剖腹产率在我国居高不下,是不争的事实;这不是绝对数量的多寡,而是当今的国情。这一现象背后有着无数的原因和复杂情况,涉及方方面面,非你我之力可能解决,但此组文献摄影的意义也正于此体现的非常清晰,呼吁观看者关注思考剖腹产现象。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人们意识的进步,很多一线城市的剖腹产率上升趋势已经有所放缓,相信我国的剖腹产率在不久的将来会回归理性,对生命更加尊重。
参考文献
[1][美]特里·巴雷特。看照片看什么摄影批评方法。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2]阮义忠 当代摄影大师二十位人性见证者。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3][英]大卫·泰勒。优雅黑白灰。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12
[4][法]罗兰·巴尔特。明室 摄影札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荒木经惟。漫步东京。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林路。瞬间与永恒 90 位摄影名家作品解读。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7]苏珊·桑塔格。论摄影。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8][美]斯蒂芬·肖尔。照片的本质。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2
[9][英]Liz Wells.摄影批判导论。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10][美]Bruce Barnbaum.摄影的艺术。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11][英]布莱克威尔。摄影的智慧:当代摄影大师眼中的摄影艺术。英国:Harper CollinsUK,2012
[12] Charlotte Cotton.the photograph as contemporary art.Thames & Hudson world of art,1999
[13]焦波。俺爹俺娘。北京:昆仑出版社,2007
[14][美]梅奥拉。魅力私摄影:女性艺术照的拍摄。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15][日]杉本博司。直到长出青苔。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6][日]森山大道。迈向另一个国度。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17][日]森友治。家庭日记-森友治家的故事。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2
[18]李楠。绝世金莲/黑镜头--中国的故事(第伍辑)。河北:花山文艺,2005
[19]海杰,表态-与十四位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家对话。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3
[20]周明,林路。瞬间永恒的纪实摄影。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
[21]顾铮。摄影 社会 空间。上海:上海文艺出版集团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
[22]温平,熊镇。非结论性教与学。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
[23] Linda·Holtzschue.设计色彩导论。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4][英]格里 巴杰。摄影的精神。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11
[25]姜节泓。十年曝光。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
[26]约翰·伯格,让·摩尔。另一种讲诉的方式。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7][美]乔治·巴尔。摄影之道。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2
[28][英]希尔。摄影的真谛。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11
[29]李昱宏。灰色的隐喻--摄影的时间、机会与决定性瞬间。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30][英]泰瑞·贝内特。中国摄影史。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1
致谢(略)第2导师作为中国论文辅导在线教育的开创者。公司提供线上教育培训服务,致力于提供在线1对1及在线班课的论文写作辅导培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