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0-199-985
【摘要】目的探讨阿奇霉素治疗急性肠炎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至2011年接收的急性肠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人。观察组应用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应用环丙沙星治疗,疗程为2~3d,同时观察两组患者腹泻次数、体温、大便性状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80.00%,观察组患者止泻、病症体征好转及消失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退热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阿奇霉素在治疗急性肠炎方面的临床效果显著,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关键词】阿奇霉素;环丙沙星;急性肠炎;疗效对比
中图分类号:R51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 (2013) 09-0615-02
急性肠炎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尤为常见和多发的疾病,患者发病时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腹胀、恶心、呕吐甚至发热等症状。急性肠炎由多种因素和多病原菌引发,不同季节均可能发病,但以夏季发病率最高。患者发病时病情发展迅速,必须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否则将可能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可能危及生命。阿奇霉素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多种致病菌具有抗菌效果,相比环丙沙星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1-5]。现对我院应用阿奇霉素治疗急性肠炎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入选标准
按照“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所制定的标准,即起病急,发病在3日以内的急性腹泻患者,大便次数较平日增加,每天3次以上,大便性状有所改变,呈现稀便、水样便、黏液或脓血便;患者便有腹痛、恶心、呕吐、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等症状。病情严重的患者可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患者镜检可见较多红白细胞,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轻度增高,粪便培养出现致病菌。
1.2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至2011年接收的急性肠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人。患者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患者年龄为27~71岁,平均年龄48.7岁。患者依病情严重程度划分为轻型41例,中型62例,重型17例。对患者进行粪常规检查,其中白细胞(+)43例,~(++)61例,~(+++)16例。红细胞(+)98例,~(++)22例。脓细胞(+)26例,~(++)19例。粪常规有红细胞、脓细胞者给予大便培养。
1.3用药和观察
观察组使用0.5g阿奇霉素注射液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500mL静脉点滴,一日一次。对照组使用0.4g环丙沙星加入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点滴,一日一次。一个疗程为2—3d。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期间均不给予其他抗菌药物。其间注意加强两组患者解痉止吐、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的对症治疗,调整患者饮食,对患者腹泻次数、体温、大便性状变化、饮食情况等进行详细记录,对比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治疗前后的变化。
1.4疗效评价
患者大便次数及性状经过治疗72h内正常恢复即为显效。患者大便次数及性状显著好转,全身症状随之改善即为有效。如果患者经过治疗72h内全身症状、大便次数、性状等均未有好转,甚至出现恶化即为无效。
1.5统计学分析
将显效和有效作为总有效率计算的依据,计算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数据采用均数士标准差表示,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因、伴随症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其中,观察组显效率为88.33%,对照组显效率为71.67%。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60 53 4 3 95.00%
对照组 60 43 5 12 80.oo%
2.2治疗过程
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止泻、病症体征好转及消失时间(d)均明显快于对照组(P< 0.05)。但观察组和对照组在退热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过程改善比较
组别例数 止泻症状体征好转症状体征消失 退热
观察组 60 1.71土0.48 1.17±0.36 2.56±0.43 1.19±0.23
对照组 60 2.92±0.93 2.76士0.67 3.54土1.55 1.96士0.35
2.3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共有4例发生恶心、呕吐、轻度腹痛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有3例发生恶心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患者经减缓输液速度均能顺利完成治疗,无肝肾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肠炎是消化系统疾病中非常常见和多发的疾病,患者发病时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急性肠炎是由多种因素、多病原菌引起,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病,尤其以夏季发病率最高。由于急性肠炎发病时可能导致患者脱水、电解质紊乱,并有可能危及生命,及时采取治疗至关重要。对急性肠炎的治疗包括液体疗法、微生态制剂、保护胃黏膜和抗生素等,临床多采用综合疗法。患者粪便具有脓血,或是呈黏液便,伴有发热症状,镜检有较多红白细胞的情况下,一般仍选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但是患者就诊前很可能已服用抗生素,因而会影响粪便培养的阳性率检测,临床治疗中依据经验选择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医生应在短时间内对患者的临床特点加以诊断。抗生素适用于侵袭性细菌感染,病原体侵袭肠上皮细胞,进而引发炎症,导致腹泻和发热症状。临床中空肠弯曲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等均占有一定的比例。空肠弯曲菌肠炎治疗首选红霉素类,以降低不良反应。
阿奇霉素是新型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临床多种常见致病菌都具有抗菌作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杆菌、志贺菌属等,对大肠杆菌也能起到抗菌效果。阿奇霉素通过阻碍细菌蛋白质合成作用,对酸的稳定性、组织中渗透能力均较强,并因具有独特的吞噬细胞传递机制,可以在局部组织维持较长时间的有效浓度,在组织中的浓度可达到同期血浓度的10—100倍。而且阿奇霉素在炎症部位消除缓慢,半衰期为68~76h,每日给药一次,停药后仍可维持较长的药效,具有显著的抗生素后效应。
由于抗生素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临床用药应持谨慎态度。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是喹诺酮类抗生素,但是此类抗生素对患者肝肾功能会造成一定损伤,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慎用,且不宜长期使用。临床中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应尽量选择肝肾功能损伤相对较小的药物。未成年者特别是儿童必须谨慎使用。重型急性肠炎会引发患者脱水、电解质紊乱,如果应用肾毒性药物,将有可能诱发患者急性肾功能不全。如果患者本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合并有肾功能受损的情况,要注意避免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本组120例患者,用药后均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
临床观察显示,阿奇霉素治疗急性肠炎的效果非常显著。通过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使用阿奇霉素后,治疗的总有效率达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 (P<0.05)。患者感染急性肠炎后,不仅出现腹痛、腹泻症状,还会伴随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症状,尽可能在短时间内缓解、消除患者病症也是用药选择所必须考虑的因素。本组120例患者中,使用阿奇霉素的观察组患者在止泻、病症体征好转及消失时间方面均明显快于对照组(P< 0.05),且粪便性状改善也优于对照组。两组在不良反应方面无明显差异,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5.00%,不良反应以恶心为主,可通过调整输液速度缓解,不会影响持续治疗。治疗过程中,患者使用阿奇霉素后未出现肝肾功能损伤,因此,阿奇霉素可使用于轻度肾功能损伤的病例,符合临床合理用药。阿奇霉素不仅临床效果显著,毒副作用小,而且经济方便,是急性肠炎治疗较为理想的药物之一,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宋宪蓉.654-2治疗急性感染性腹泻79例疗效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9,16(12):1010.
[2]宾树清.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肠炎患者117例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12):1616.
[3]侯振宇.抗生素在细菌感染性腹泻治疗中的合理使用[J],兵团医学,2010(1):40-44.
[4]缪晓辉,感染性腹泻的治疗选择[J].传染病信息,2011,24(1):12-14.
[5]毕小野.阿奇霉素治疗急性肠炎74例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36):7713-7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