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第2导师的网站!

服务热线:4000-199-985

生命科学论文写作参考
专栏:论文写作
发布日期:2019-06-29
阅读量:2226
作者:第2导师
收藏:
现代社会中,人类繁荣必须基本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国家的强盛和发展依赖强大的科学和技术实力,科学和技术能明显提高和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强大的科学和技术实力是国家经济强大和安全的重要保证。 生命科学研究;
现代社会中,人类繁荣必须基本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国家的强盛和发展依赖强大的科学和技术实力,科学和技术能明显提高和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强大的科学和技术实力是国家经济强大和安全的重要保证。为了人类健康、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社会必须支持科学团体的研究。近些年来,由于科学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包括科学不端行为、利益冲突、人类受试对象研究丑闻等事件频发,科学与社会关系越来越脆弱;外在因素加剧了科学与社会的紧张关系。以下是我们分享的生命科学论文,供你参考借鉴。

  生命科学论文写作参考
 
  第一篇
  
  题目:浅谈生命科学技术发展对伦理道德的冲击

  
  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创造的新社会,科技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式同时对传统的伦理道德提出了挑战。面对科技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我们不得不回避的道德问题。特别是生命科技的发展对传统伦理道理的挑战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现实问题。
  
  关键词:生命科技;伦理道德;挑战
  
  科技改变了生活,但也产生了一些与伦理道德价值相冲的事件,这时我们就不得不反思高科技在提高着我们生活质量的同时是不是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违背伦理道德价值的事件呢?特别是生命科技的发展对伦理道德的挑战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科技与伦理道德的内涵
  
  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合称,关于科技的含义要从科学和技术两个方面来阐述。科学的内涵一般遵从的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学派看来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是人类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认识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我们要想通过这种知识体系来改造世界则需要具体的工具,而技术恰恰就是把科学的知识体系运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工具。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在生活中被创造出来的,即一种方法论。
  
  科学被看做是一种认识论,一种知识体系,技术则是把这些理论体系变为现实生活中人类自身需要的工具。因此,科学技术能够被理解为是一种在科学体系下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方法论。科技所崇尚的是科学的实践活动,其核心是求真,追求的是一种事实。生命科技实质就是科技所引起的医学上的改变。
  
  伦理,一般与道德联系起来。其实伦理道德严格来说也不是一个概念。伦理通常指的是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标准制度,是人们在生活中必须遵循的一系列规范人们行为的秩序。而道德是我们在遵循这些伦理标准时进行的一种善恶判断,是一种我们对事情进行的客观评价。比如我国古代的孟子就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性善论”,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的“性恶论”.
  
  道德所说的就是这样一种善恶的判断。西方人的理性生活方式使他们更偏向伦理的概念,而东方的人情世故特色使东方人偏向道德的概念。道德其实是我们在遵循着世界秩序的同时对事情的一种善恶价值观的判断。
 

生命科学论文写作参考

 

  二、生命科技对伦理道德的挑战
  
  器官移植引起的伦理道德争论。记得小时候到处弥漫着着这样一件事---有不法分子从活人身上摘取器官,一时之间这件事弄得人心惶惶。如今这件事已经无法辨别真伪了,但这难道不是器官移植带来的负面效应吗?器官移植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的器官移植似乎更能被大众所接受与理解了。现在随时可以听到有关于一个生命在意外去世后捐献了自己的器官给更多需要的人带来福祉。前几天微博上报道了一个美国妇女在儿子意外死亡后将儿子的心脏捐献给了一个患者,在这位患者心脏移植手术成功后这位母亲听到儿子心脏跳动的瞬间由刚开始的高兴到最后的落泪。我们不知道这位母亲是高兴自己儿子的心脏可以换取他人健康还是伤心自己儿子已不在这个世界但心脏依然可以在这个世界上跳动。这确实是医疗科技的进步能够改变更多需要的人的一生。这样一个医学技术的成长本来是一件造福人类社会的事情,但也对传统的伦理道德提出了挑战。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追求生命的完整性,孔子就曾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在经历了两千年的历史运转这种思想依然根深蒂固,我们的血液里始终有追求生命完整性的基因在作怪。这时或许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某个病人由于特殊的体质好不容易等到了一个合适的机会可以挽救以后的生命,但是另外一家人由于深受这种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追求的是生命的一个完整性。这时候他可能会深受来自自己内心的煎熬以及其他外在原因的压力。器官移植带来的另一个非常明显的副作用就是可能产生器官买卖。器官买卖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以及他人的生命受到严重危害。试问一个健康的人走在大街上被不法分子致残或致死只为了摘取他身上的器官获得高额的利润,那么谁能够为这个人的生命买单。器官移植获得的高额利润将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怎样的一种毁灭性打击呢?
  
  安乐死对生命道德的挑战。每个个体生命从生到死是一个自然规律,我们也一直遵循着生命自然老死的规则。但是科技的发展却打破了这样一个自人类产生以来就有的规律。我们常常说我们的出生是自己选择不了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死的权利,但是我们真的有选择死亡的自由吗?安乐死到底是医学的发展还是人性的堕落?医疗的改进是为了拯救更多的病人,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是为了还给患者一个生的希望,可是医学进步之下安乐死又该如何解释呢?我们所受到的教育一直都是要尊重生命要敬畏生命,哪怕面对一个最微不足道的物体比如一株草,一只蚂蚁等等,我们都没有任何权利来决定它的生死,他们的生死在这个自然界中遵循着应有的规律,更何况这个自然界中最伟大的生命人呢?面对安乐死到底是科技进步下医疗器械的改进还是科技进步下人的价值观的退步?
  
  我们是不能否认安乐死可以减少病人的痛苦,但是我们是否有权利为了减少病人的痛苦而选择让病人安乐死呢?我们是否能够信誓旦旦的说这个病人不需要生命毫无意义的延续,毕竟我们不知道这个人他是希望这样一直生活着还是就此为了减少痛苦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安乐死对人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面对生命是顺其自然,是生老病死的观念,而不是为了减少痛苦结束生命的价值观。今天面对安乐死依然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这其中不仅涉及了道德更涉及的法律的问题。面对安乐死对传统道德的挑战,法律也要从侧面做好。
  
  针对科技带来的道德冲突爱因斯坦就曾明确的说过:“我们这一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科学研究硕果累累,科研成果在技术应用中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大家都为此感到欢欣鼓舞。但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术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因此强调科技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科技对伦理道德的挑战,平衡科技和伦理道德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让科技过分凌驾在伦理道德之上,泯灭伦理道德的发展。
 

生命科学论文写作参考

 

  参考文献:
  
  [1]孔子。孝经开宗明义章。2015(3)。
  [2][美]海伦。杜卡斯,巴纳希。霍夫曼编,高志凯译。爱因斯坦谈人生。世界出版社,1984(61)。

  第二篇

  题目:自然辩证法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摘要:自然辩证法中一些哲学概念的理论内容来源于生命科学研究具体实践。同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需要不断更新相关理论方法。这种形成之后的科学理论又反过来进一步指导生命科学研究, 给人们提供思想启迪, 进而推动研究工作向前发展。农业生产中的除草剂2, 4-D以及解决世界粮食问题的杂交水稻等都是自然辩证法指导下生命科学研究的具体应用。在自然辩证法指导下进行的生命科学研究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 生命科学研究; 具体应用;

  一、生命科学研究对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和推动

  以物种起源为例, 关于生物 (包括人类) 的发展演进规律早在欧洲中世纪时便有所讨论, 圣经中把生物起源归结为先验于万物而存在的主宰—上帝。当时整个自然科学领域都处于神学控制之下。就连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提出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之后却把最初始的来源归结为上帝之手的推动。到了19世纪初期, 整个自然科学领域又受到了唯心主义的影响, 生物学家拉马克在关于生物起源与发展演进方面提出了“活力论”, 认为物种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可以发生变化的, 其原因不是出自上帝之手, 而是生物自身的内部力量即“活力”驱动了生物进化, 使之变得越来越复杂。这种观点虽然相比前者有所进步, 打破了神学对自然科学的统治, 但却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深渊, 把物种演进看作是脱离自然界而不受自然规律支配的内部发展变化过程。19世纪中叶, 达尔文在继承了拉马克的观点基础之上对其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 认为物种是可以进化发展的, 这种进化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对生物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达尔文注意到了外部客观自然界对生物发展演进的影响, 开启了自然科学研究的新视野, 对于此种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也给予了较高评价:“达尔文的着作非常有意义, 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1]。恩格斯甚至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直接用达尔文所提出的观点批判把必然性和偶然性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观点。

  二、自然辩证法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

  (一) 作为世界观的指导

  自然辩证法掌握了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而为自然科学研究发展提供了关于研究对象的规律性认识的正确把握。从这点来说, 它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世界观指导。比如:前述提及对关于生命起源的看法上先后存在“神创论”、“机械不变论”。恩格斯在其着作《自然辩证法》中对此也指明过自己的观点, 他根据当时的生物学、生物化学研究成就, 给生命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 这个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和它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不断新陈代谢, 这种新陈代谢一停止, 生命就随之停止, 结果便是蛋白质的分解。”[2]277在《反杜林论》中又根据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而对这一定义做了进一步细化。“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 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蛋白体的化学组成部分地不断的自我更新。”[3]再如:关于生物和环境的关系问题上, 自然辩证法指导人们认识到生物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首先, 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生物体的生存和繁衍, 改变着生物种群的特性以及数量。其次, 生物自身的一些习性和现象是为适应环境而产生的。.这就为我们认识和研究生命活动提供了前提和基本遵循。

  (二) 作为方法论的指导

  虽然生命科学研究之中每一个研究个体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但从中却能抽象总结出来具有共性的、一般性的特征。生命科学基础概念的界定便坚持了上述方法论的指导。生物实验中关于过程分析、实验数据的搜集整理、结果推导以及材料论证也需要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从而加深理解、启发思维深度, 更加客观的、全面的认识和看待问题。生命科学领域的许多跨学科研究, 比如把生态学和法学以及社会学学科联系起来而形成的法律生态学、社会生态学, 把生物学相关理论方法和化学学科联系起来形成的生物化学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更需要自然辩证法提供分析和看待问题的具有普遍性的科学方法, 从而进一步提升跨学科理论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此外, 如何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 如何从现象的变化中觉察事物的发展规律, 如何处理好偶然与必然、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都要求有一个辩证思维的头脑, 都需要有作为方法论的自然辩证法的指导。

  三、自然辩证法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一) 生命科学研究中坚持对立统一规律

  关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认识。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同属于自然界, 二者几乎是由相同的化学元素构成的, 这便是二者的同一性。但相同的化学元素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之间的具体含量有所不同。在自然界中非生命的无机物构成元素主要是氧, 硅, 铝以及铁等元素, 碳元素的含量较少, 而生物界主要是由氧, 碳, 氢, 氮以及其他一些生命必需元素构成, 其中碳元素是构成生物界所必须的元素, 但是碳元素在非生物界的含量远不及生物界的含量多。这便是二者的差异性。这种同一性和差异性便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认清二者间的关系, 把握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必然联系, 并在这种辩证思维的指导下去分析问题。

  生物体内部的新陈代谢蕴含着能量存储与释放的对立统一规律。我们日常所摄入的食物在体内经过一定时间的分解之后并不会全部被机体抛弃, 机体会自动将其中的某些物质元素存储起来, 通过不断的吸收存储这些外来物质来合成细胞所需的原生质, 这种能量的存储过程便被称为同化。同时, 机体内部还存在着对自身所吸收物质的分解和释放过程, 这一过程便被称为异化。“异化分解的物质正是同化作用合成的, 而异化释放的能量, 正是进行同化作用的动力。”[4]自然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在这种吸收、存储与分解、释放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生物遗传与变异过程中体现的对立统一规律。一般在正常情况下生物的遗传过程趋向于稳定状态, 亲代和子代间的性状传递会存在较好的继承性。但不能避免当条件出现较大变动时会影响到传递的稳定性从而发生性状的变异。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之所以能够呈现多样性的特征, 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生物学中概括的发生变异的原因一种是基因突变, 另一种是基因重组。由于DNA分子的这种双重特性 (稳定性、可变性) 的存在, 遗传和变异二者间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矛盾和斗争。“其实质是核酸密码的复制与改制间的矛盾。”[5]正是二者间存在着的对立统一关系不断使生命体发生质的飞跃, 进而进化成新的形态。对这一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构成了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杂交水稻便是在生物实践中对这一自然辩证法原理的把握和运用的产物。

  (二) 生命科学研究中坚持质量互变规律

  细胞分化过程中体现出的质量互变规律。一般情况下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存在而造成的细胞分化贯穿于生物体整个生命进程之中, 分化后的细胞会同与自身有着相同功能的其他细胞结合在一起而形成一个新的个体, 生物学上叫做组织。这种组合生成新事物的过程便蕴含着事物“质”的变化。但分化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胞外信号分子、细胞自身的记忆与决定功能、受精卵细胞质的不均一性、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与位置效应、染色质变化与基因重排对细胞分化的影响等。从而使这种分化在量变过程中就会产生局部性的质变。同时在某些条件下, 分化了的细胞也不全部呈现的是稳定的状态, 其基因表达模式也可以发生可逆性变化, 又回到其未分化时候的状态。这种细胞分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可逆性”、“重新组合性”以及分化过程中凸显的局部性的变化便是质量互变规律的再现。对这一规律的把握有助于在生物实验中认清各种复杂化的器官生理机能。

  (三) 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基本遵循

  除以上两点外, 自然辩证法还为生命科学研究确立了基本遵循:坚持把实践看作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以及坚持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辩证统一。生命科学研究中获得的新认识、得出的新理论都来自于研究者们反复多次的实验尝试, 在日常的生物试验中对实验数据的搜集整理、结果的推导以及材料的论证只有经过实验才能知道结果的正确与否, 同时通过反复论证得出的经验反过来对同类实验活动的开展起到指导作用。自然辩证法科学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命科学研究中对自然界本身的内在运动、自然因素对生物自身活动以及习性塑造、特征形成的影响等这些问题的研究能够加深对自然界规律性的认识。促使人们在掌握科学认知基础上更好开展实践活动。相反, 在没有充分把握自然规律基础上的人类实践作用于自然界之后会产生破坏作用, 此时又需要生命科学研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对自然生态进行修复, 生命科学研究中的生态学正是坚持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体现。在自然辩证法指导下进行的生命科学研究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转引自《自然辩证法》读书班.自然辩证法学习讲座 (四) —第十一讲生物学中的一些辩证法问题[J].大连工学院学报1976 (4) :24-30.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277.
  [3]转引自黄德裕.建立生物学辩证法学科的必然趋势[J].东北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85 (4) :79-84
  [4]王骥远.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J].宜宾师专学报1991 (1) :19-26
  [5]陈紫明.生物遗传与变异的辩证关系探析[J].福建农学院学报1984 (3) :257-261.

上一页:关于幼儿园的教育论文怎么写?
下一页:中国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写作的选题技巧

客服热线

4000-199-985

公司信息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手机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