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0-199-985
3.2.1乡村旅游的内容
乡村具有与城市不同的自然风光与生态环境。乡村的秀美山川、森林湖泊、田园风光都有独特的魅力令人回归自然、放松身心。加上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地理环境差异显著,即使是同一省份,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也各有千秋。观赏乡村自然景观及生态资源,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之一。
乡村民俗文化历史古迹。乡村的民俗文化与历史古迹,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村寨,这些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生活方式、衣着服饰、婚嫁习俗、生活习惯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吸引着城市居民欣赏体验。我国乡村蕴
含了大量的历史古迹,这些历史遗迹参观也是一项乡村旅游内容。
乡村农事体验。乡村的耕作方式、农田栽种、果木采摘、秋季收割以及乡村的传统食物加工方式如粮谷加工、磨豆腐等蕴藏丰富劳动知识、体验性强,趣味横生,这些乡村的农事劳作体验也是乡村旅游的一大魅力所在。
乡村度假娱乐。乡村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与舒适的生态环境、新鲜空气,贴近自然、追求放松的游客选择在乡村度假区或老乡家休闲度假,尝农家饭、休闲垂钓、踏青散步、观赏农田风光、采摘购物,这些富有休闲性与娱乐性的乡村休闲度假,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乡村康体健身。乡村旅游同样是康体健身的好去处。温泉浴、登山、徒步、
日光浴高级康体健身项目也引入到了乡村旅游之中。
3.2乡村旅游的特点
乡村旅游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乡村旅游的吸引物、活动项目等方方面面都体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乡村旅游的开展区域是在乡村,其田园风光、农事劳作、民俗文化、观光采摘、休闲娱乐方式都是以“乡村性”为基础的,浓郁的乡土气息正式吸引游客的最大特点。
乡村旅游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目前乡村旅游赖以发展的乡村生态资源、农业资源等都有很强的季节性,如农事体验、观光采摘等受季节影响性很大。但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季节的限制正逐渐减弱,利用季节性导致的多样性,跟随季节变化发展季节性乡村旅游项目正持续升温。
乡村旅游具有很强的体验性。乡村旅游项目具有很强的体验性,瓜果采摘、
休闲垂钓、登山、徒步以及农家乐等,是以游客的娱乐休闲放松为目的的,参与
性与体验性极强,游客能在其中得到很大乐趣。
乡村旅游具有准入门槛低、经济收益高的特点。乡村旅游准入门槛低,具有资源特色的乡村都可进行乡村旅游的经营,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农户利用农忙的闲暇时间即可进行灵活经营,进行较少投资,尤以农家乐等小型项目为例,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在自家农舍即可进行,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乡村旅游的主要游客为城市居民。乡村旅游的游客多为久居城市的居民,在城市高楼大厦的繁忙中追求身心的放松,渴望体验乡村的旷野牧歌与田园风光、自然环境,体验民俗文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与乡村旅游向更高水平的发展,各个地区乡村旅游多样性与差异性不断扩大,乡村旅游的客源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不同地区的村民也加入去乡村旅游特色地区进行观光体验的行列。
4. 广东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以增城为例
4.1增城基本概况
广东省增城市是广州连结深圳、香港以及粤东各地的咽喉地域,广九铁路和广深、广汕、广惠、广梅等公路横贯其市境,被经济学家誉为“黄金走廊”。根据增城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现状、生态环境等发展要素以及这些发展要素与“珠三角”发展的有机结合,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政府部门将增城市土地划分为南部、中部、北部等三个功能圈,即在南部营造工业制造产业圈,在中部营造城市生活圈,在北部营造农业与生态旅游圈。增城市北部城镇拥有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业起步较晚,至今没有形成整体的旅游形象。为了避免以往我国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重演,有必要运用概念旅游规划对增城市旅游发展进行分析和引导。
广州市委从增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加快建设广州东部生态旅游休闲区”的目标,将旅游业纳入全市经济发展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大力扶持旅游业发展,使旅游业的发展呈现良好的势头。增城市政府亦高度重视,紧扣“800平方公里南国乡村大公园”整体旅游发展定位,努力将北部打造成为融乡村休闲度假、会议、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乡村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以人为本、科学主导、统筹城乡、市场运作”的科学发展模式。09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74亿元,财政总收入117亿元。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第九位,按照三个经济圈的发展思路,北部以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区为主体功能区,区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森林、湖泊、温泉星罗棋布,奇峰异石林立,四季水绿如碧,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田园风光是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前提条件。围绕打造国际化生态大公园的目标,大力实施全区域公园化战略,变自然资源为旅游资源,大力推动形成“一江(增江)、三道(一是自驾车游绿道、二是自行车休闲健身游绿道、三是增江画廊水上游船绿道)、三游(北部生态旅游、中部文化旅游、南部工业旅游)、六大核心景区(白水寨、湖心岛、何仙姑小楼人家、鹤之洲、莲塘春色),努力形成荔乡仙境生态健康休闲的旅游品牌。全力树立“国际最佳旅游度假胜地、国际化南国乡村生态大公园、珠三角生态优质生活圈、打造冬春泡温泉夏秋玩漂流、四季登山赏瀑布、城乡处处像公园的最美荔乡”的旅游形象。加大实施全区域公园化战略“变在城市里建公园为在公园里建城乡,以公园化理念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实施“三边”(路、村、水)整治,“四原”(原生态、原居民、原民俗、原产权)保护,“五园”变化(家园变公园、田园变公园、果园变公园、校园变公园、工业园变公园)。
4.2增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增城市对旅游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尤其是近年来确立了乡村生态旅游的重要地位,营造乡村旅游发展大环境,树立起“荔乡仙境生态健康休闲游”的旅游形象品牌,探索出一条以旅游业发展促进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新路径,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推动北部地区逐步实现“绿色崛起”。
4.2.1“三抓”乡村旅游科学发展
增城市作为广州市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政府主导,统筹城乡,营造环境,发展产业,促进创业,解决就业,富民强市”的理念,坚持抓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抓公园化战略实施,抓整合旅游资源,整体谋划乡村旅游科学发展。
一抓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确立乡村生态旅游的重要地位。该市将北部定位为限制工业开发的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区,创建国际化的南国乡村生态大公园,由此明确了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地位。在保护好北部青山绿水和饮用水源的前提下,注重发挥优势、转化劣势、借助强势,变砍树为看树,变山区为旅游区,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以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扶贫方式促进北部体育运动休闲、会议度假休闲、旅游地产休闲等项目发展。将北部的生态农业、林业、水利、公路、交通、环保及新农村建设等基础设施纳入全市城乡统筹建设,基本建立起与乡村旅游发展相适应的旅游基础设施体系和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形成种类多样、特色突出、功能齐全、规范发展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北部资源优势正在加速转变为优势资源,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由沉重包袱变为绿色财富,逐步实现“绿色崛起”。
二抓公园化战略实施,营造乡村旅游发展大环境。该市树立了“保护也是发展,发展促进保护”和“生态优先,宜居为重”的理念,用公园化的理念和文明特征来统筹城乡建设。全面优化生态环境,让增城处处像公园。变“重物轻人”为“见物见人”,变“在城市里建公园”为“在公园里建城乡”,努力实现家园变公园、田园变公园、果园变公园、校园变公园和工业园变公园,推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围绕建设“公园里的宜居城乡”,该市通过大力推进青山绿地工程,深入实施城乡环境“清洁美”工程,建立城乡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实行问责制,重点在优化镇区和农村生活环境上下功夫,将水环境治理与水资源保护、水景观建设结合起来。并完善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环境管理规范化、常态化机制,让增城水更清、地更洁、环境更优美。
三抓整合旅游资源,突出“面、线、点”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发展旅游,增城市注重把整个行政区域统筹规划,坚持“面、线、点”结合。“面”是把整个增城打造成国际化南国乡村生态大公园、珠三角生态优质生活圈、广州东部生态游示范区、广州的后花园。“线”是由南至北,打造凤凰城至白水寨、鹤之洲至湖心岛两条旅游景观大道。同时沿线配置80公里自行车休闲健身道,以藤结瓜的方式变沿线村庄为旅游驿站,同时依托核心景区规划了一批生态旅游村,发展农家乐、农家旅馆及农特产购物场所,铺就农民致富路。“点”是重点打造白水寨省级风景名胜区、湖心岛景区、何仙姑景区、小楼人家景区、鹤之洲景区、莲塘春色景区等核心景区景点。全市初步形成了“一江(增江画廊)、两条景观大道、三个旅游圈、六个核心景区”的旅游新格局。
4.2.2破解乡村旅游发展难题
增城市在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把握规律,千方百计抓好乡村旅游。采用“六招”破解“不会干”、“没钱干”的发展难题。
(1)善于发现和挖掘。增城有知名的荔枝文化、悠久的社会历史文化、浓郁的何仙姑文化,有较好的都市农业基础,自然生态优势突出,通过不断挖掘、整合,精心打造,逐渐建设成今天的代表性景区。
(2)善于策划和规划。该市的两条旅游景观大道,也是通过策划和规划,把诸多散落的景点串起来,绿上添花,沿线建设了20个生态公园,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产业链,逐步把新农村、古村落变为生态旅游村,把北部山区变为生态旅游区,把都市农业区变为旅游观光区,把农特产变为乡村旅游产品,把旅游业做成大产业、大品牌。
(3)善于保护和利用。该市将北部1000平方公里生态旅游示范区,重点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包括体育运动、会议度假、旅游观光休闲新型产业。发展中,抓好“三边”环境整治,严格落实“四原”保护,坚决治理污染企业,整治河涌,建污水处理厂,保护好水源,抓好绿化、美化、净化、艺术化,营造广州东部的“绿肺”、“森林屏障”,珠三角的“大氧吧”,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创造良好环境。
(4)善于包装和推介。在包装和推介上,该市开辟了乡村生态游风光电视频道,24小时滚动播放;制作多部新增城生态旅游宣传专题片;开通旅游官方网站,印制旅游指南;参加国内外各类旅游展览(博览会),举办荔枝文化旅游节、登山旅游节、广场音乐节、牛仔服装节、菜心美食节、仙姑文化节等各种旅游文化节庆活动;面向大广州客源市场,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包装和推介活动;在各类报刊杂志上百个版面刊登旅游推介。近日该市还开通了广州至增城小楼人家、湖心岛景区的“乡村游”直通车。目前,白水寨已经成为广州乃至广东的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
(5)善于实干和巧干。该市积极创新旅游投资理念,在做好规划、配套基础设施的提前下,重点是招商引资,使政府投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近年来,该市通过招商引资、竞争性融资、企业捐助、个人捐赠、BOT方式、购买命名权和广告权、资源置换等多种资金筹措方式,吸引数十亿各类资金投入旅游景区景点的规划建设。
(6)创新“四大机制”。该市坚持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产业,建立长效机制,营造政策环境,通过创新生态旅游产业区发展机制、创新实施生态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创新绩效评估和分类考核机制、创新农民增收致富的扶持机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保障。
4.2.3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多年来,该市采取了许多措施扶持北部山区农民的发展,但回顾总结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搞乡村旅游。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提高了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水平。在受金融危机影响,各地经济增长普遍趋缓的情况下,该市旅游呈现逆势飘红,拉动了消费,促进了经济增长。
增城将乡村生态旅游与都市农业融合发展,增添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旅游从业人员中有80%以上是当地农民;正果聚龙庄旅游度假村招收的员工中,当地农民就占一半以上;小楼人家景区目前已吸纳附近400多名农民从事服务行业,20多家农副产品销售店、农家旅馆、农家美食落户东西境老街,村民的自发销售农副产品的档口已发展到80多个,景区每日游客达到500多人次,增城菜心节期间达到2000多人次。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691元,同比增长15.4%。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搞好乡村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宜游性、宜居性,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素质明显提高,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农村各项事业得到新发展。
同时,增城市通过发展旅游,有效地整合农村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都市农业资源、历史人文资源,以及交通、水利、林业、新农村建设等各种资源,通过主体功能区建设、公园化战略等创新载体,从根本上实现城乡统筹,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的。旺了人气和财气,改善了环境和形象,农民致富的信息进来了、高档次的项目进来了、农特产品卖出了好价钱、农民非农现金收入增加了、城乡面貌实现大变样,旅游业彰显出“一业旺百业”的效果。在今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增城由去年的第12位升至第9位,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十强。
目前,增城市旅游整体形象日益深入人心,“何必舍近求远,美景就在身边,我们一起去增城度假休闲”的增城旅游品牌广为人知,该市已成为珠三角游客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的主要目的地。
5.广东省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广东省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因此在开发与发展上有前车可鉴,使得其对宏观的规划与指导总体而言较为科学合理,各级相关部门对乡村旅游作用与定位的认识也表现得极为冷静、理智,但在摸索的道路中,也不免存在初级发展阶段的一些特点与问题。
5.1产品体系有待健全,景点特色难以体现
广东省乡村旅游业目前已经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品体系,有宽度但深度不足。
其一,表现为部分旅游产品缺乏对本土资源的系统挖掘与整合利用,忽视对地方特色文化和农耕文化内涵的挖掘,有限的民风遗俗尚未形成产业化,造成文化断层、文化空洞,及文化传承的丧失,形成“景观孤岛(Landscape Isolated Island)",景区景点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基础,开发的旅游产品不具备垄断性,在市场竞争中的替代现象严重,进而使得乡村旅游地演变为主题乐园、城市绿地、城市公园等城市社区的变异产品。
其二,部分乡村旅游产品的比重与规模有待拓展,以乡村旅游商品为例,作为旅游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发展旅游商品是提高旅游直接收入,满足旅游者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繁荣城市经济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广东省仍处于一种自发状态,虽有不少富有特色的优质农产品,例如草莓、茭白、特种鱼苗、名贵花卉、水稻、蔬菜、水禽苗种等,但这些产品的宣传包装与营销推广力度有所欠缺,品牌知名度有待提高,各个景区景点对这些资源的利用也仅以简单的出售农副产品为主,其收入占整个乡村旅游总收入的比例偏低。发展总体而言仍处于初级阶段,乡村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流通和销售尚未形成产业与有序循环,旅游主管部门和相应的企业单位也没有把这一问题摆到适当位置,旅游商品化程度亟待强。
其三,部分乡村旅游产品在供给上存在产销脱节的现象,对市场缺少必要的分析和了解,对产品的创意,设计重视也不够,如一些住宿与餐饮设施、农事体验类的项目等,还不能完全适应游客的期望与心理,导致其参与程度较低,难以形成功能上与心理上的地方依恋。
其四,在功能定位上,大部分景点求全不求异,且缺乏有影响力的主流产品的支撑,由此导致旅游市场与城市经济的发展脱节,畸变为市场结构以公务、商务客人为主,部分景点中真正的旅游者比例过小。由于体量与档次上的普遍雷同,景区之间的竞争劣势明显,在产业内极易形成低利润的恶性竞争,而在目的地地区,又无力在整体旅游产品体系中占据一定有力地位,只能孤立的面对市场。
其五,在空间布局上,区内各乡村旅游景点布点分散,景点与景点之间不连线、不成片,缺乏功能特色定位导向的重复建设又使临近的景点因功能趋同而造成彼此竞争关系,也难以发挥集聚效益与规模效益的优势。
最后,景点内资源整合程度差,旅游资源的时间含量较低,休闲度假整体配套的供应链尚未形成,且大部分景点内提供的活动项目无法覆盖多级客源市场的需求,尤其目前家庭出游比例提高,但能提供适合老中青多个层次针对性活动的景点少之又少,也缺乏随季节变化的特色“菜单",由此对游客在出游目的地的选择与停留时间的延长上形成门槛,对住宿率与经营效益也产生直接影响,且对大部分不具有特殊地方依恋情结的游客而言,这些景点的吸引力终结在第一次游程结束时,重游欲望与正面的口碑宣传作用受到极大的削弱。
5.2基础设施到位有限,服务配套未成体系
与国内其他农村地区相比,广东省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但要实现乡村旅游的无障碍发展,配套设施的同步跟进仍有改进与提升的空间,在个别方面也存在不小的问题。
在交通方面,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交通问题己成为游客进入的一大壁垒,表现为客运力量单薄,客运工具单调,转乘衔接无力,通道质量低劣,道路信息欠缺等,无法满足游客对旅游交通“高效、快速、便捷、多样化选择"的要求,区内原本应当具有的水运特色也尚未体现出作为交通工具的功能性作用与增加交通多样化的形象作用,对游客的整体旅游体验与质量评估产生了影响。另外,广东省区内旅游交通管理尚未形成完善体系,对于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不足,如布局设计缺乏人性化考量的理念问题,各类型景区之间的旅游线路与旅游运力的组织问题,景区内外交通的转乘与衔接问题,景区道路指示牌等配套设施的规划问题等都缺乏系统的、统筹性的管理。
5.3当地居民参与意识淡薄,从业技能有待提高
由于受资金与技能的局限,及发展信心的不足,当地居民目前参与程度仍停留在土地输出、劳动力输出与农副产品供给这一初级阶段,参与的规模与深度不够,尤其是自主经营更是缺乏,而且个别景区的当地居民还存在抵制从业的消极心态,说明乡村旅游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作用在此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各级政府与经营单位激发与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的力度还不够,当地居民从旅游发展中获利的空间也有待挖掘。
相应的,当地居民有限的涉入也将降低他们对乡村旅游发展影响的正面感知,甚至可能产生对造访游客的抵制情绪,不利于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与此同时,长久以来城乡间固有的观念差异和文化素质差异,使得当地居民在知识结构、服务理念、服务意识和技能都难以与发展迅速的乡村旅游产业相适应,影响了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而很多了解当地文化与乡村内涵的居民,由于存在表达能力或服务技能上的局限,使得景点在规划建设与产品设计等环节中都埋没了这些重要的人文资源,游客体验过程中也错失了了解当地历史风土人情最生动形象的机会,降低了乡村旅游的档次。
5.4经营业主自身能力局限,经营理念存在偏离
随着乡村旅游完成由基本建设与土地流转向产业开发的转变,以政府为主导的运行体制也应当退位于企业或私营业主等社会力量,但部分经营业主却存在一些开发与管理上的弊病。他们或是缺乏实际管理经验,及整体性、长远性的战略眼光,在规划建设中缺乏农村实际情况的针对性,操作方案水土不服;或者受短期经济利益驱使,盲目建设,造成当地居民利益受损;或是经营主体的观念偏失,如生态经济整体意识薄弱、过度重视或忽视农业的旅游功能,造成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偏离地区总体发展的轨道。
所有这些经营业主管理不当的行为,都将直接影响到景区规划建设、目标市场调查与定位、区位选择与功能定位、营销推广宣传、管理体制与方法等方面的正常运行,拖累景区的经济效益,而较低的经济效益使企业没有经济积累来扩大发展,且日常运行和发展、调控、再投资活动也会受到制约。如在调查中发现有些景区在投入运营后,发现现有的基础设施与游客需求存在严重无法衔接的现状,包括景区内卫生设施的质量与数量问题,景区内各功能区的标识与导向问题,具备游憩与遮蔽风雨等功能性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等等,这种缺乏人性化考量的景区规划,极易造成游客满意程度的大幅下滑,且后期的修建弥补也容易造成原先和谐的整体环境受到破坏。
5.5游客素质参差不齐,主客关系潜伏不和谐隐患
游客与社区居民交往状况会影响社区居民对旅游及旅游者的态度。由于游客素质参差不齐,涉入的活动与性质也不同,因此也存在旅游高峰期大量游客涌入造成的当地环境质量下降、采摘时节游客对农产品成熟度或生长环境的不了解造成的乡村资源破坏或浪费行为,以及市区居民天生的优越感对当地居民造成的隐性压力等个别现象。
虽然处于发展初期的大部分景点居民对负面影响的感知较正面的经济作用弱,但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游客的这些不适宜行为都为引发当地居民产生一些抵制或消极的对客行为。如乡村居民在客人财富和生活方式诱惑下产生极端思想,采取敲竹杠、提供劣质服务甚至犯罪等方式寻求心理平衡的现象也是可能发生的。这就反过来影响了游客对当地体验的满意度,进而产生终止旅游行为、进行负面的市场宣传、甚至与当地居民发生直接冲突等一系列不和谐的行为与恶性循环。
6. 广东省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广东省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产品、景点、配套设施、居民、经营者、游客等微观层面的问题,最终可归结为宏观层面上的政策与体制的局限。因此除了针对性地解决这些具体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在宏观层面上,突破权限壁垒、强化政策保障、进行统筹发展、加强联动合作,最终实现乡村旅游的优化发展。
6.1 健全产品结构,推出特色项目
乡村旅游产品作为市场消费的对象,在设计上要从游客的偏好出发,度身定做,以改变目前产销脱节的现状,同时推出拳头产品,扩大市场影响,打造知名品牌,进一步扩大市场影响率、占有率。
在产品结构上,突破目前停留在传统低层次观光层面的缺陷,守旧创新,丰富体系结构,以掳掠更广阔的客源市场,同时改变当前客源结构锁定在以中低收入阶层为主体的瓶颈。如农家餐饮开发方面,丰富档次与价位,上至尊贵宴请,中至普通家庭消费或商务用餐,下至大排档;在游憩项目开发方面,健全老中青几代人偏好的活动设施与服务,提供文化型予老年游客,提供富含科技含量或科普知识的产品予少年儿童,提供“父子垂钓比赛”等亲子型活动项目于家庭出游群体,以丰富的体验型产品结构与组合方式,延长停留时间,提高消费水平。
各单项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应遵守宏观定位与原则,即与其他产品之间的关系协调、合理,这样既可使单项产品能够独立运作,不与其他产品发生冲突或资源浪费,又可通过串联与周围产品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景观游览质量,提高整体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要把握文化核心原则,文化是旅游产业生存发展的基石与灵魂,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区是没有生命力的。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就是以农事文化为主旋律、存在着明显地域差异、带有朴实乡土气息的村野文化,它是村野之民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在产品开发中要把握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理想融合。只有充实文化底蕴,才能提升产品的档次,使其充满活力,长盛不衰。但更为重要的是,保护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原真性是旅游开发利用的核心,因此在进行文化挖掘,文化再造,文化移植的过程要注意保护,借用“舞台真实”效应,为原生文化构建一个缓冲区,为游客构建一个逼真的假“后台”,让游客在这一舞台上感到接触了旅游地的不对外公开的地方文化,而实际上却起到了把游客挡在了真实“后台”之外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当地人的原生文化,使之免遭破坏。
加强产品的体验参与性,参与性强的游戏类或游艺类旅游产品,能够给旅游者提供较多感观刺激,以及留下较深的印象和生动的体验。旅游产品的参与性越强,给旅游者的体验就越深刻,也就更容易吸引旅游者广泛参与。另外,现代社会的活动节奏在不断加快,许多人在日常工作中承受着不同程度的精神压力,他们希望通过旅游的方式,尤其是逃离嘈杂市区生活的农事体验活动,获得轻松愉快的消遣,以期放宽心情,恢复体力。
6.2 完善整体配套,提升产业能级
配套设施的供应不足将直接限制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而目前广东省一些景点在交通等配套设施与服务方面跟不上,连带使得其对当地历史特点和风土人情生动形象介绍不够,因此有必要完善整体配套,延长乡村旅游供应链,提高附加值,产生更大的旅游综合效应。在交通设施方面,
首先,可通过电子化的交通信息收集与发布系统,实现实时更新的交通信息资源共享,包括区域内外主要交通流量、站点分布、公交车位置信息、公交运行线路及所需时间、交通突发状况、停车状况等信息,以及各类导游图与交通指示牌等标志。
其次,建立快速多元交通体系,形成外围上以轨道交通、公交专线、旅游专线为主,景区间以水上游线、连锁式自行车租赁、区间专线为主,景区内以牛车等乡村特色代步工具为主的多元交通模式的网络体系,提高游客游览的灵活性与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
6.3 强化感知导向,实现居民参与
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的感知和态度会直接作用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各个环节,而反过来,居民的感知态度也会受到旅游发展中一系列内外因素的制约,因此需要通过适当的改善措施,如提高当地居民的参与程度、优先考虑社区居民在旅游中就业、重视居民对发展的意见与态度、优化社会利政策与利益分配机制、完善针对不同属性居民的差异化措施等方式,提高当地居民的正面感知,使当地居民在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主动的支持作用,而非消极或抵制的阻碍作用。
首先要利用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作用,引导各方合理分享利益,从制度上确保乡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从而避免乡村旅游开发过度商业化;
其次利用区级、镇级政府及村委会的协调作用,以及民营企业的投资与运营能力,保障本土力量的发展;
最后充分调动农户的潜在力量,吸收农户手中的闲置资金和承包的土地、牲畜、生产技术或手工工艺以及农具、农业技术、劳动力和有特色的民宅、民俗文化等,以股份制操作,按股分红,按劳取酬,最大限度的调动农户的劳动积极性和同存共荣的归属感、凝聚力与自豪感。
这种形式一方面积聚了投资大项目的实力,增强了产品的抗风险能力,也较好地照顾了农民的长远利益,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和基本生活,使开发商与农民间由土地流转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也节省了投资商的巨额土地流转成本,避免了由土地流转带来的诸多问题。另外,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农户之间的示范与带动效应能充分带动整个地区的规模化发展,形成以点带面的帮带发展模式,产生旅游辐射效应。
6.4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经营技能
经营业主与从业人员的管理理念与技能水平目前是制约广东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因此除了鼓励当地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提高其从业技能以外,还要提高作为决策与管理层的经营业主的管理水平,采取系统的教育培训办法,提高乡村旅游经营实体的管理水平,增强乡村旅游产品抗风险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首先,选举数位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优秀经营业主,邀请相关专家、领导,共同组成广东省乡村旅游企业管理服务机构,结合广东省实际情况,制定行规行约,并围绕培育市场意识、服务意识、环境意识、团队意识和服务操作技能等方面,定期组织开展专项培训、工作汇报、经验交流和区内外优秀景区景点的实地考察等,达到规范运作、借鉴学习和提高管理效果的目的。
其次,培育竞争环境,适度引入外来竞争者,利用鲶鱼效应提高经营者对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重视,带动整个乡村旅游业向提高旅游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变革。由私营业主投资,实际操作由酒店管理集团负责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方面,当地私营业主了解实际情况,如目前农家乐等民宿多由老百姓住宅装修而成,大多存在隔音效果差、无防蚊防虫设施、内部水压低、卫生设施差、安全防盗设备不足等问题,而经营业主苦于缺乏设计装修方面的专业知识,对服务细节的处理经验也不足,这就需要专业的酒店管理公司来填补空缺,发挥强项。另一方面,强大的团队引入,必然会对其他经营业主造成压力,为了谋求市场生存,必定会在产品与质量上下功夫,从而提高整个市场竞争环境。
6.5强化游客依恋,缓和主客冲突
决定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资源的丰富,更在于客源市场的可靠度。因此对客源市场的研究与把握也是实现广东省乡村旅游优化开发的重要课题。
游客的依恋情结对旅游决策与消费行为有正面的导向作用,因此可以通过整合引导影响游客地方依恋的内外部因素来强化其对当地的感知与态度。如前所述,地方依恋是指个人对地方的情感倾向或依赖关系,是个人对该地所感受到的价值及认同程度,可通过针对性的措施,对游客地方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合理优化,增强游客对地方的功能性依赖,并通过维系高依恋度的游客群体,挽救依恋度滑坡的游客群体等方式,稳固旅游市场中直接经济利润与间接口碑宣传最突出的目标市场。
参考文献:
[1]杨达源等.乡村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科技出社,2005.
[2]张秀生.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5.
[3]吴敬琏.中国经济模式选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4]黄小品.区域产业政策与中国农村区域协调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5]严贤春.生态农业旅游[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6]李坚.城乡统筹新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的构想[J].企业经济,2007(5):91-93.
[7]李炳昌.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8(3):154-158
[8]陈谨. 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经济四模式[J]. 求索,2011,(3).
[9]周浪. 大连旅顺口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2011,(7).
[10]臧英豪. 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现状与建议[J]. 国际经济合作,2011,(4).
[11]王建增. 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 中国商贸,2011,(23).
[12]马晓路,许霞,刘婧. 产业集群化背景下谈成都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J]. 商业时代,2011,(20).
[13]卫明,廖丹萍. 从“五朵金花”看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J]. 中国商贸,2011,(24).
[14]胡英勇. 对清远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探讨[J]. 中国市场,2011,(32).
[15]赵艳博. 关于推进乡村旅游经济建设的思考[J]. 中国商贸,2011,(26).
[16]Paniagua A.Urban-mral Migration Tourism EntrepreneurS and Rural Restructuring in Spain[J].Tourism Geographies,2002,4(4):349-371.
[17]Heather M.Global Restructuring and Local Responses:InVestigating Rural TburismPolicy in Canadian Communities[J].Curf.em lssues in T0urism,2006,9(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