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0-199-985
第2导师提供在线1对1及在线班课的论文写作辅导培训。含1对1论文辅导课、写作 录播课、学术启蒙课等,采用1对1真人在线互动教学形式,利用电脑、手机及ipad等移动终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农民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农民对文化的需求显得尤突出和迫切,要保障和实现最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给予其极大的文化参与权、与表达权,创造符合时代要求和大众喜闻乐见的乡土文化,就要根据当地农民的文化基础、心理需求和接受程度,建立起符合农民认知水平、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的文化参与表达机制,尊重和凸显农民的主体地位,采用一系列的激励措施来
调动农民自觉、主动的进行文化创造,感受文化所带来的满足感与快乐感,争做乡土文化的主角。
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参与表达机制,主要强调从农民权益本位出发,让政府的公共决策与发展方针充分体现农民的文化意志,并以此内涵为切入点,大致可以细化为如下两方面:
第一,必须创立有效的乡土文化需求表达机制,将农民的真情实感适时准确地融入政府的文化建设事业中。政府开展文化供给服务的前提条件,必然要先征求农民自身的文化意愿,了解农民感兴趣的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尽可能的避免利益交织下的文化诉求不满、主体地位薄弱及公共服务错位等现实状况,这也有利于改善现阶段乡村文化服务体系中自上而下的文化供给失衡现状。与此同时,农民要及时扭转文化发展意识,既要学会利用村委会、社区等常规渠道,也要利用网络电子政务系统等新型渠道来表达自身的文化诉求,通过农民和政府、社会的互动交流,让政府、社会能够真正了解乡村生活的现状和民众的所思、所想、所虑、所盼,进而充分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二,革新原有的文化决策机制,建立顺应市场发展模式的现代化农民文化参与机制。转变领导干部思想观念,消除只重物质积累而忽视精神文明的行为倾向,将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进一步拓宽民主参与渠道,贯彻发展为了人民的思想,依据农民的意愿壮大乡村文化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参与活动,加强宣传教育培训,促进广大农民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
好的行为习惯。还要着力推进对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事宜的监督指导工作,严格把控乡土文化建设过程中与农民文化发展权益背道而驰的思想及行径,及时排查影响农民文化参与的不良现象,将农民对于乡土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满意度纳入政
府的绩效考核中,保证乡土文化健康发展的新常态。
利用乡土文化的教育功能引领农民的价值取向,是提升乡村道德水准的有效途径,也是塑造新生代农民文化素养的现实要求。首先,借助网络载体、民间组织及高校机构等多方渠道在社会整体范围内广为宣扬乡土教育的意义和内涵,寻求乡土教育事业的外力支持,在提升农民对乡土文化重视度与自豪感的同时,鼓励更多的人投身于乡土文化实践活动;其次,适时转化乡土文化的表现形式,既
要发挥乡土文化的经济价值,更要注重提升其社会效应,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优势,把原生态的民间艺术与乡土教程高度融合,打造文化产业新业态;最后,政府要增进乡村学校的福利待遇。建立以乡村教师为基础的文化培育基地,主动吸纳农民的精神诉求,并通过组织农民观看影像或文艺汇演等方式提升农民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使乡土教育体系实现“文脉”与“人脉”的统一,使传统文化达
到“形态”与“神态”的结合,从而更好地激发乡土文化的教化能力。
第2导师提供在线1对1及在线班课的论文写作辅导培训。含1对1论文辅导课、写作 录播课、学术启蒙课等,采用1对1真人在线互动教学形式,利用电脑、手机及ipad等移动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