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第2导师的网站!

服务热线:4000-199-985

农民问题的背景资料搜集
专栏:学习资料
发布日期:2021-10-01
阅读量:1479
作者:第2导师
收藏:
我国农民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很大比例,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农村人口数量有55162万人,占比39.4%。  “乡村是建立在泥土之上的,乡村中的人是靠农业谋生的。”

      

      

      我国农民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很大比例,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农村人口数量有55162万人,占比39.4%。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要加强农村基层的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在党的报告中首次针对乡村治理问题提出这一要求2。农民的法律意识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农民“信访不信法”、“轻法畏法”等现象依然广泛存在。究其原因,农民受农村较为封闭的生活环境限制,导致作为社会系统价值标准的法律没有普遍被农民大众所接受、认可,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仍认为“权力大于法治”、“法治”也无法取代“人治”,这也导致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法治观念欠缺,以及不重视法律法规、缺乏民主监督意识等问题较为普遍;同时,由于法律本身也有其限度,“三农”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立法质量较低,不够科学、细化,也使得农民“知法、守法”的动力大为消减;而体现在司法、执法环节中,由于基层司法、执法人员法律素养较低,职业素质较差,使得法民关系紧张,这也为农民法律信任的构建平添了阻力。于是,在三重因素的合力夹击下,农民法律信任关系处在危机之中,因此,重塑农民对法律的信任至关重要且迫在眉睫。

       

1628302962482044684.png


  当前我国法治建设进入了关键阶段,培育民众对法律的信任至关重要,“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既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也搭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乡村治理实践路径。3农民法律意识的强弱,以及其对法律的信任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我国要想全面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必须重视农村的法治建设;缺乏农民的法律信任,不仅会使农村的法治建设进程止步不前,还会使法治中国的建设进程大打折扣,要通过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以期恢复农民对法律的信任,让农民大众意识到法律能够切实保护其的合法权利,从而树立起法律权威,推进法治建设的进程,实现法治乡村、法治社会、法治国家。

  农民长期生活在农村,受农村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传统家族观念的影响,再加上法律本身存在的限度以及法律在运行当中的不规范,导致农民缺失法律信任的原因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法律的权威依然遁形于权力的阴影之中。

  “乡村是建立在泥土之上的,乡村中的人是靠农业谋生的。”中国农村人多地广,农民附着于土地之上,各自保持着其特有的社会圈子,一个村落中的人彼此相熟,伦理秩序来规范着他们的生活。建立某种权利义务关系的时候,农民秉承着“以和为贵”的原则,使他们遇到纠纷就选择忍让、只求平安,他们不会诉诸于明晰的法律规则与制度,权利义务的内容本身对农民来说也是相对模糊的。在这样的关系社会中,人们依靠着对彼此的信任和血缘关系彼此来往,谈论明确的法律规则反而会对彼此的关系有所损伤。相对封闭的社会形态,长期存在的宗法观念,源远流长的人情社会,农民的认知和行为习惯深深扎根于土地之上,扎根于血缘与地缘的社会结构之中;农村的社会结构单一,在“熟人社会”关系的影响下足以维持基本的生活,所以法律起到的作用极为微弱,使得农民对法律信任有较大冲击。

上一页:当今流浪动物概念及物权法地位
下一页:摘要写作的主要重点方向

客服热线

4000-199-985

公司信息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手机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