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0-199-985
第2导师提供在线1对1及在线班课的论文写作辅导培训。含1对1论文辅导课、写作 录播课、学术启蒙课等,采用1对1真人在线互动教学形式,利用电脑、手机及ipad等移动终端
曹苗(2021)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内涵“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刚健有为”的探讨,探索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的前提下,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培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为根本价值追求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赵信彦(2021)梳理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逻辑理路,发展“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精华和道德精髓;毕国帅(2019)探讨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原则和路径,其基本原则是“多元共存、协调发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坚持历史整合与创新超越相互促进”、“坚持内在推动与外在促成有效结合”、“坚持发展逻辑和价值创造有机统一”,其发展路径为“积极研究阐释,形成科学认知”、“结合社会实际,拓展完善内容”和“依托现代技术,改造创新形式”等;刘芸暄(2019)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实现转化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华人文精神,以引经据典的方式涵养优秀传统文化的本真魅力,用现代表达方式焕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以实际行动落实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以统筹资源的方式拓展优秀传统文化转化渠道。
古希腊修辞学中有“造型描述”的术语(Ekphrasis),原义为通过言语或文字获得栩栩如生的画面感。“造型描述”的涵义在文艺复兴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直到20世纪末期才出现了“语言文字”和“造型艺术”之间的联系。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有对于阿喀琉斯之盾的长篇详细描绘,对于盾面上铸造的各种形象进行了文字描述,气魄宏大又极尽细节。作为口头文学的荷马史诗在经过书面化后,其中的部分文字描述被转换为造型艺术,之后又再次被转换为诗歌。在荷马史诗传播的过程中,从口头的声音媒介,到经过整理、记录和润色的文字媒介,再到艺术家还原的图像(或是实物)媒介,最后再转化为文字媒介,这一繁复的过程反映了艺术传播过程中媒介转化的多发性、有效性,也表明媒介转化曾在艺术史、艺术传播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正如瓦伦汀·楚尼汉姆《为什么是造型描述?》中所表述的“文与图超越媒介、超越时空的应和,使得西方文化的血脉得以延伸。”
媒介转化在我国古代也早有渊源,汉赋中就有对园林、建筑、器物等针对视觉媒介的文字表达,如东汉辞赋家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西汉中山王刘胜的《文木赋》等。由于中国古代文人和艺术家的重合性,文字媒介和图像媒介间的转化往往是文人感发、抒怀、言志的一种行为,转化的情形比较交杂,甚至形成了主题和谱系。例如,元代诗人王冕有名的《墨梅》一诗,托物言志,咏物抒怀,而在其之前的梅画也是在文人间广泛流行的,甚至有咏梅的音乐也在流布,这种媒介转化可以说是构成了“梅”这一主题或曰谱系在中国古代艺术传播中的一种继承或发展。
钟垂贵(2021)对文化传承的媒介转化与融合进行了研究,指出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媒介的转换和互动是一种对文化传承方式的革新,也就是媒介转化;王立君、吴琪、在信息时代媒体转型是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过渡,并提出了从低维度媒介到高维媒介的观念转变。
王宇栋(2021)以《白蛇传》、《白蛇:缘起》为个案,探讨了跨媒介语境下的民间文化资源在《白蛇传》到《白蛇:缘起》这一创造性转化过程的“部落化”特征,“部落化”意味着文化的产生来自群体内人与人的互动。口语时代,表演者和参与者依据基本的传说情节,结合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以传说故事作为表演主体出现,他们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和阐释力丰富着原本简单的传说情节,让它一下子活泼起来。新媒介时代,人们依托某个“底本”发挥着自己的想象、投射着自己的愿望,在互动中不断生成属于自己的意义。因此,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下的转化需要注重社群的互动性,文化底本的创造也要兼顾传统和当下,对传统的开发要做到“旧瓶装新酒”,同时也要考虑受众体验;赵晶晶(2016)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为例,研究其在当代影视中的媒介转化,后现代消费文化中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形式转化能够体现电影等现代传媒强大的复制和传播功能,逐渐打破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同时也消解了现实与影像的距离。因此,媒介转化的作用是让人们产生“怀旧”的假象,在构建“怀旧”假象的过程中需要创作者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考虑观众的审美心理;陈鑫(2021)研究新兴媒介对神话的重构与转化,网络文学和短视频平台等新兴媒介对于神话具有一定的再创作能力,中国神话在当代新兴媒介中的生命力极为旺盛,神话的全民性成为神话传播与转化的基础,并认为抖音引领的短视频形式是当前中国神话媒介转化的主要形式。
卢佳乐(2021)研究传统文本价值与数字创意转化,以新媒体设计方案“汤显祖与北京”为例,从诗词文本、舞台信息到视听构成逐一进行研究实践、思考分析,梳理传统文化的新媒体“跨界”传播特质、思路和规律,易于贯通古今文化脉理;孙金行(2016)以戏画经典《同光十三绝》的新媒体传播为例,讨论传统戏曲文化传播的新媒介转化。在当代传播学部分理论的基础上,依据传统戏曲规范、运用新媒体技术,对该原始静态绘画作品进行新媒体化的动态处理,如进行“角色服饰补全”、“局部动态”设计等。探寻传统戏曲绘画与新媒介两种传播手段在不同信息机理之间相互结合的平衡点,尝试在新媒介条件、对象、功能尤其是娱乐化、多元化等要素的情况下传统戏曲信息传播的有效途径。
第2导师提供在线1对1及在线班课的论文写作辅导培训。含1对1论文辅导课、写作 录播课、学术启蒙课等,采用1对1真人在线互动教学形式,利用电脑、手机及ipad等移动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