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第2导师的网站!

服务热线:4000-199-985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相关知识讲解
专栏:学习资料
发布日期:2021-10-21
阅读量:1951
作者:第2导师
收藏:
第2导师提供在线1对1及在线班课的论文写作辅导培训。含1对1论文辅导课、写作 录播课、学术启蒙课等,采用1对1真人在线互动教学形式,利用电脑、手机及ipad等移动终端

      第2导师提供在线1对1及在线班课的论文写作辅导培训。含1对1论文辅导课、写作 录播课、学术启蒙课等,采用1对1真人在线互动教学形式,利用电脑、手机及ipad等移动终端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了创造性诠释。他提炼并阐释了诸多重要哲学概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学说,开创了社会意识两种形式说,对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问题作了新阐释。普列汉诺夫创新性阐释唯物史观的典型特征表现为在“史”“论”结合中所具有的继承性、批判性、主体性和时代性。普列汉诺夫从哲学世界观的意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为解决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危机做了贡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东渐”俄国的进程,对构建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原创性话语体系有方法论的启示意义。

1610612832130000740.jpg


哲学的原创性一般指在哲学创建过程中,思维主体能“想前人所未想,发前人所未发”。其途径往往是在“史”“论”结合中,或“破”或“立”或二者并存,而呈现继承性与批判性。其结果是做出了前人所没有做出的贡献而呈现独创性、创新性。

       普列汉诺夫首次使用了“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并进行了系统阐发。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使用过“辩证唯物主义”一词,但他们常以“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或“现代唯物主义”指称其哲学。普列汉诺夫首次以“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来概括和阐释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一般哲学基础,“启动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逻辑体系的整理”[1]138。他提出,“由于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被提升为一个完整的、首尾一贯的和彻底的世界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较之唯心主义更加阐明了这个真理,即人们创造历史是不自觉的: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历史进程归根结底并不是人的意志所决定的,而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该术语体现了普列汉诺夫从一般哲学世界观的视角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解除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危机。当时,大多数第二国际理论家如考茨基等,把马克思主义理解成经验科学,视其为特殊的社会观,而不是哲学世界观。普列汉诺夫则强调,“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有自己的哲学”[3]377,因为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坚实的基础之上,这个基础便是辩证唯物主义。可见,“辩证唯物主义”术语绝不只是一个称谓问题,更是普列汉诺夫在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核和本质特征深刻把握的基础上作出的独创性见解。这一术语不仅为列宁所广泛运用,而且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名词。

  普列汉诺夫把唯物史观研究纳入了整个辩证唯物主义体系之中。他在《论“经济因素”》中提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历史。无论是在自然界或是在历史方面,这种世界观‘都是本质上辩证性的’。”[3]311换言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既包括自然观,也包括历史观,是关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学说。不论是研究自然史还是社会历史,它们在本质上都是既“辩证”又“唯物”的。按照普列汉诺夫的逻辑,当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研究“历史”时,则可把辩证唯物主义称为“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

  普列汉诺夫还对“唯物史观”作出广义与狭义的区分。他在《评弗·吕根纳的一本书》中提到,唯物史观意为“运用唯物主义来解释历史”[4]337。狭义的唯物史观仅指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解释全部历史发展。广义的唯物史观则指一切从“物”出发、不从“心”出发去解释历史的理论,包括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因此,马克思以前试图从“物”出发来解释历史的观点也可称为“唯物史观的个别情况”[2]811。然而即使如霍尔巴赫一般的机械唯物主义者,也会提出人脑中的原子运动决定民族历史这样的唯心主义观点。普列汉诺夫提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对思想史上唯物史观的个别场合的扬弃,体现了继承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由此,普列汉诺夫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广义的唯物史观”的最高发展。

  普列汉诺夫进一步界定了“物质”的概念。马克思曾提到,“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5]93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对“物质”作了描述:“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6]939不过,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表述还没有完善“物质”的定义,还没彻底说明物质与意识间的关系。但要想彻底认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就必须对“物质”进行概念界定。普列汉诺夫在批判康拉德·施米特的主观唯心主义时完成了这一任务。施米特拥护费希特、贝克莱的观点,否认“物”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的存在。普列汉诺夫在《再论唯物主义》中指出,“物质”与“精神”相对立,是作用于人们感官时引起人们各种感觉的东西[3]502。同时,他把“物质”视为直接或间接地或是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人们外部感觉的“自在地存在的”东西。这表明普列汉诺夫把“物质”看作“客观实在”。而后,他又在《战斗唯物主义》中补充道,“物质的对象(物体),就是那些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的对象。这些对象在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唤起我们一定的感觉,而这些感觉反过来又成为我们关于外部世界,即关于这些物质对象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的观念的基础。”[4]250可见,普列汉诺夫不仅指出了物质是感觉的源泉,是不依赖于主体意识的客观的存在,还科学地说明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这个重要哲学问题。后来,列宁在普列汉诺夫的基础上完善了“物质”的定义;“物质”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经典概念。

        2导师提供在线1对1及在线班课的论文写作辅导培训。含1对1论文辅导课、写作 录播课、学术启蒙课等,采用1对1真人在线互动教学形式,利用电脑、手机及ipad等移动终端


 


  

上一页:翻转课堂
下一页:汉语言文学知识点(一)——感兴论的相关参考资料

客服热线

4000-199-985

公司信息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手机官网